3月2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内蒙古工业大学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超星集团协办的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智慧教育实践基地顺利举办。校党委副书记赵增武出席会议并致辞,内蒙古教育厅思政处处长刘惠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金燕飞、教务处处长李利军参加会议,来自全区30余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课骨干教师及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集体备课会在线上同步直播。


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布和朝鲁主持。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增武致欢迎辞,他在讲话中强调要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时代使命。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时代脉搏,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二是聚焦区域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内蒙古实践深度融合。要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成就、战略需求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兴蒙”“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感。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坚持问题导向,用理论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数字化素养,完善课程平台和资源库建设。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学团队。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五是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协同育人合力。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自治区教育厅思政处处长刘惠在讲话中强调,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迈上新台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她对全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课程建设的历史方位。要以更高站位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历史方位,引导青年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二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要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学情特点,构建"理论+实践+互动"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凝聚育人合力。构建“大形势与政策课”的工作格局,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四是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提质增效。

集体备课会环节由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宁琳琳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作题为“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几个问题”的专家辅导讲座。孙蚌珠教授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定位与特点、提升“形势与政策”的实效以及2025年上辑课程教学要点三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形势与政策”课相较于其他思政课的特殊性及教学组织的“痛点”与“难点”,提出了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育人实效的现实路径,她强调要以"讲深讲透讲活"的方式实现课程的铸魂育人、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晓俊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为题作区情辅导讲座。他聚焦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从战略定位的理论逻辑、发展成就的实践逻辑、挑战与机遇的辩证分析、未来规划的系统布局四个方面阐释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剖析了自治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与实践路径,详细解读了自治区在能源转型、生态保护、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战略布局。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宇慧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提质增效路径进行说课展示。她介绍了学校构建的"五化四融合三注重二着力一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设置规范化、教学管理同步化、师资队伍专业化等举措,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案例、时事热点与政策宣传的深度融合,着力营造互动式课堂氛围,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最后内蒙古自治区“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主任委员、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军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